冷链监控系统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设备成本、通信成本、维护成本和能源成本等几个方面,以下是控制这些成本的具体方法:
一、设备成本控制
1.合理选型
在选择冷链监控设备时,要根据实际的监控需求进行选型。例如,对于温度波动范围要求不是特别精确的普通冷链仓库,可选择精度稍低但价格便宜的温度传感器;对于药品、高端生鲜等对温度和湿度极其敏感的冷链场景,再选用高精度的温湿度传感器。同时,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扩展性,避免后期因业务扩展或系统升级而需要更换大量设备。
对比不同品牌和供应商的设备价格,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。但要注意不能仅仅以价格为导向,还需要考虑设备的质量、稳定性和售后服务。
2.设备租赁与购买决策
对于一些小型冷链企业或者短期项目,可以考虑租赁冷链监控设备。租赁方式可以减少一次性设备采购资金的投入,并且租赁公司通常会提供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服务。而对于长期稳定运行的大型冷链企业,购买设备可能在长期成本上更有优势,要综合分析比较租赁和购买的成本效益。
二、通信成本控制
1.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
根据冷链监控系统的部署环境和数据传输需求,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。如果冷链设施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区域,如园区内的多个仓库,可采用 Wi - Fi、ZigBee 等局域网通信技术,减少数据流量费用。对于分布较广的冷链运输车辆和远程仓库,可选择使用物联网卡的 4G/5G 通信,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流量套餐。
优化数据传输策略,采用定时上传和事件触发上传相结合的方式。例如,温度等监控数据可以每隔一段时间(如 10 分钟)上传一次,当数据超出设定阈值时(如温度异常)立即触发上传,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性,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,降低通信成本。
2.通信协议优化
采用高效的数据压缩协议,减少数据传输量。例如,对温湿度等监控数据进行无损压缩,在不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,降低通信带宽的占用,从而减少通信费用。同时,优化通信协议的握手和连接过程,提高通信效率,避免因通信故障或频繁重连导致的额外费用。
三、维护成本控制
1.预防性维护
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计划,对冷链监控设备进行定期的预防性维护。例如,定期清洁温度传感器的探头,防止灰尘等污染物影响测量精度;对监控系统的服务器进行系统更新和硬件检查,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,避免设备故障带来的高额维修费用。
培训企业内部的维护人员,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,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工作。这样可以减少对外部专业维修服务的依赖,降低维护成本。
2.设备更新策略
制定合理的设备更新策略,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、技术更新换代情况和维修成本来决定设备的更新时间。对于老化严重、维修成本过高的设备,及时进行更新。同时,在更新设备时,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继承性,尽量利用现有设备和系统资源,减少新设备的投入。
四、能源成本控制
1.节能设备选用
在购买冷链监控设备时,优先选择低功耗的设备。例如,采用低功耗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终端,这些设备在保证正常监控功能的同时,能够降低能源消耗。对于冷链仓库的照明等辅助设备,也可以选用节能型灯具,如 LED 灯,减少能源成本。
优化设备的供电方式,对于一些可以使用电池供电的设备,如小型温度记录仪,采用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,延长电池更换周期,降低能源成本。
2.能源管理系统
引入能源管理系统,对冷链设施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。通过能源管理系统,可以发现能源浪费的环节,如冷链仓库的制冷设备长时间不必要的运行等,及时调整设备的运行策略,实现节能降耗。例如,根据仓库内货物的存储量和温度要求,合理调整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和温度设定值。